close

作者:李宜蓁 / 插畫:Rae

父親的角色與樣貌因著時代流動,父親獨一無二的重要性愈來愈受到重視。以往講到家庭親職角色,幾乎直接跟母職劃上等號,父親在家裡是個「賺取麵包的人」(bread-winner),在情感給予和生活照顧面,父親的功能似乎不大。但研究一致指出,父親的角色從來都不是可有可無。

「我們的父親,不論在成長過程中是出席還是缺席,都在我們生命中扮演重大的角色。」《富爸爸不如好爸爸》作者、心理醫師大衛.史都(David Stoop)表示。

嘉義大學家庭教育與諮商研究所教授張再明引述美國學者瑞蓓卡.歐尼爾(Rebecca O’Neill)針對無父家庭的長期研究表示,在父親缺席的家中成長的孩子,學業表現較差,輟學率高,人際關係較差,很早就交友但不擅長處理異性關係,反社會(暴力或吸毒)行為與離婚率偏高。而女孩未婚生子與嘗試同居者較多,有了家庭也不在乎父親的角色,形成無父的循環。這群無父的孩子讓美國付出高昂的社會成本。

《好個性勝過好成績》一書提及美國一項一九五○年起長期的父親研究發現,孩子若在五歲時有父親陪伴與照顧,長大後比無父的孩子更有同理心與慈悲心。甚至等研究對象到了四十一歲,他們的人際關係較好,婚姻較為持久而美滿,有自己的孩子,也和朋友有共同娛樂。

父親不可或缺的四種角色

「父親終其一生都應給孩子足夠的愛與關懷,但父職的角色內容應按照孩子的年紀發展而變化。」知名的父職研究者、現任美國國家兒童健康與人類發展研究院(NICHD)資深研究科學家麥可.蘭布(Michael E. Lamb)表示。父親在孩子各成長階段最重要的角色如下:

零~五歲的幼年期,父親是不可或缺的安全第三者:《富爸爸不如好爸爸》一書提到,一歲起的嬰幼兒需要在心理上離開母親,追求獨立個體感,但之前對母親的倚賴可能讓他們在離開的過程中相當掙扎痛苦。此時父親必須成為那個「安全的第三者」,陪伴孩子、讓他們有自信在心理上離開母親,得以和母親以外的人建立關係。

六~十二歲的學齡期,父親是具權威象徵的模範角色:學齡期孩子學著從他律轉為自律,此時父親應善用其權威感,為家庭設立規範,並以身作則發揮影響力,培養孩子內在的道德是非概念與自信。小時候媽媽說「等你爸爸回來就知道」,一句話就能讓使壞的孩子乖乖聽話。父母親雖都能扮演道德規範者,但父親的象徵意義較難以撼動,較適合執行管教任務。

十三~十八歲的青春期,父親成了兒子的競爭對手、女兒的第一段異性關係:青春期的男孩特別需要父親在身邊做為性別認同楷模,讓他了解自己將來的樣子。這時的男孩傾向跟媽媽較親、女孩跟爸爸較親。兒子先把父親當競爭對手,在各方面挑戰父親,隨後發展出類似父親的男子氣概。女兒則藉由與父親的互動,形成往後與異性相處的模式。

十九歲之後,父親是精神導師:子女成年後,父親必須在職業選擇與生涯規劃上給予建議,鼓勵並支持他們的職涯發展。這在東方以父系為主的社會更為明顯。

爸爸不是第二個媽媽

隨著家庭結構與時代變遷,社會文化對好爸爸的期待不斷膨脹,但基本上仍被視為母親角色的延伸。

事實上,好爸爸絕不等於第二個媽媽。常有父親感到自己對孩子的「生活照顧」插不上手。《親子天下》針對父親的調查顯示,近四成的爸爸認為,家中教養重要決策是由媽媽主導。

作家劉墉說,母愛從懷孕的經驗開始出發,父愛卻是理性認知得來。父親會在旁看著孩子思考和摸索,偶爾加以引導,而母親可能在孩子還沒開始想之前就動手幫他做好了。兩種角色需相輔相成。

師大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副教授林如萍提醒,傳統的父親與母親角色已經有很大的鬆動,彼此都不能再躲在刻板印象的保護傘裡。「在共親職的前提下,爸爸媽媽應該依照各自擅長來育兒。沒有女生一定得做什麼,如同沒有男生就一定不能做什麼,兩人合作對孩子成長絕對是加分。」

父親關鍵能力:粗野與敢於冒險的遊戲天賦

其實研究顯示,經常被視為不適合參與教養的父性特質(如粗野的遊戲方式、冒險獨立性格、競爭、理性),正是父親發揮獨特影響的關鍵能力。

父親愛和孩子玩大肢體、操作型的遊戲,如抓到肩膀上坐飛機、騎馬打仗、堆樂高。研究發現,父親粗野的遊戲運動方式,帶孩子經歷激烈的情緒起伏,可藉此磨練社交技巧與冒險性格,讓孩子體驗競賽樂趣,大膽勇敢的測試自己的底限。

《好個性勝過好成績》作者、心理學家約翰.高特曼(John Gottman)指出,孩子從遊戲中體驗到害怕、卻又好玩刺激的情緒,他們會注意父親的暗示並做出回應。比如說,尖叫和咯咯笑能讓他開懷大笑因而延長遊戲時間;當父親宣布遊戲結束,他們必須學著從興奮中恢復平靜。

奶爸郭恆祺就會和女兒從事「媽媽不放心」的活動。例如,下雨時父女瞞著媽媽跑去淋雨,也可以玩得很開心。

當母親偏重於發展孩子的口語與社交技巧,父親往往提供了機械性、空間邏輯與數學等概念。全職奶爸陳嘉佑常抱著女兒旋轉跳舞,此外他會拿玩具在不同的地方、用不同的方式旋轉。有的爸爸會刻意帶孩子繞路回家,培養方向感;或購物時讓小孩自己算術結帳,活用數學能力。

研究顯示,爸爸比較不能忍受不必要的倚賴行為(例如某件事不會做就哭著求救),可激發孩子的獨立感。郭恆祺的女兒逗家貓玩,不小心被抓了一把,只說「爸爸,我被抓了」,沒哭也沒叫,繼續玩她的洋娃娃,因為爸爸不曾急忙跑來給她「秀秀」。

好爸爸保證班五大招

爸爸是一種專業,需要學習。以下整理給好爸爸的建議:

1.從懷孕開始就準備:從小到大的教育過程中,幾乎未曾提供男性學習當爸爸的任何技巧與提醒。很多父親都是一邊當爸爸、一邊在錯誤中摸索,等真正上手,通常黃金依附時期也過去了。因此嘉義大學教授張再明呼籲,男性最好從太太懷孕起開始投入學習,做足心理準備,才不會在孩子出生後手忙腳亂,跟不上節奏。

2.說故事是最簡單的教養:唸故事給孩子聽是較靜態的親子互動方式,最近日本一群巡迴說故事的繪本爸爸從中變了些把戲。他們選擇一些含有冒險、無厘頭、恐怖、動物生命或科幻元素等偏向「爸爸口味」的繪本,搭配誇張的跳舞和音樂,讓說故事有趣活潑起來,也將父性特質傳遞給孩子。

3.用心參與彼此生活:「親子關係的經營一定要靠時間,投入愈多,就愈不容易放手。」師大副教授林如萍剖析。爸爸應在每日固定保留親子時間,舉凡一起吃早晚餐、接送上下學、參加親師會、當說故事爸爸都行。反之,父親也可聊聊自己的工作,有空時請孩子到公司一起午餐。日本NHK電視台的「PaPa Saurus」節目常介紹創意父親的小點子,一位設計師父親想讓兒子更了解他的工作內容,便找時間和兒子一起用廢紙板設計超炫的變形金剛。雖是紙做的,穿起來也很威風。

4.多點彈性、耐心與重視過程:《教養關鍵在爸爸》書中提到,父性的特質有切割、統整和支配,通常還有不喜歡浪費、無法等待等過於追求合理化的性格,例如經常聽到父親大聲訓斥孩子「電燈和冷氣不用一定要關掉」。提醒父親,時時記得調整自己可能過於強勢與要求合理化的個性。《忙碌爸爸也可以做好爸爸》則建議父親,育兒過程記得多放點耐心和彈性,不要只注重成品(未來孩子成年的樣子)而忽略過程(享受當個爸爸)。

5.學會道歉和傾聽:當父親犯錯或無法信守承諾時,開口道歉,取得孩子的諒解,讓他們知道老爸也有弱點和缺點。跟孩子道歉對許多爸爸來說並不簡單,需要反覆練習。有五個孩子的天才老爹比爾.寇斯比本身是教育博士,他在著作《做個好爸爸》中說:「別怕讓子女知道你並不是個完美的父親,最重要的是,讓他們知道你時時刻刻都在,是可以信賴的、碰到困難可以跑來說『我有困難』的最佳對象。」

很多父親對「分享感覺」這件事感到彆扭不自在,落入「只會說教、不知傾聽」的傳統父親框架中。愛家出了名的作家趙寧曾說,他希望做個「聽話的爸爸」,分享孩子的快樂和委屈。因此父親務必試著聽聽孩子的內心話,了解他們個別的需求與感受。

跟上一個世代的爸爸相比,現代父親是開放度更高、更可能被引導,進而展現多元父職內容的一代。弘光大學助理教授趙蕙鈴經常到中部的幼稚園所對家長演講,開場前她一定數數在場有幾位父親,請大家熱烈鼓勵一番。

願意開放心胸、學當好爸爸的父親愈來愈多。他們開始學習付出,懂得享受育兒之樂;他們積極尋求另一種父子或父女關係的可能,希望延長自己在子女心目中的賞味期限。「我不能選擇自己的父母,至少可以選擇要成為怎麼樣的父母。」爸爸們,加油!

【延伸閱讀】

5大類型爸爸,你家是哪一種?

父母一定要有人扮黑臉嗎?

侯文詠:與孩子相處的時光,可能比養一隻寵物還短…

※更多精彩報導,詳見《親子天下雜誌網站》
※本文由親子天下雜誌授權報導,未經同意禁止轉載。

其他推薦文章
本文來自: https://tw.news.yahoo.com/爸爸不是第二個媽媽-四個爸爸不可或缺的角色-050038605.htmlLV包包LV皮夾LV長夾LV專櫃LV旗艦店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陳雅玲絡荷魁燃私 的頭像
    陳雅玲絡荷魁燃私

    vvf3tsuzanti的部落格

    陳雅玲絡荷魁燃私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